t570p241

泰国新武器猛打柬埔寨,洪森对华求助;中方出高招,锁死东盟大局

7月24日清晨,泰国与柬埔寨的边境再度爆发了激烈的交火。冲突的导火索出现在柬埔寨奥多棉吉省与泰国素林府的交界处,这一地区成为了双方战火的第一线。泰国方面称,柬方率先发动攻击,BM-21火箭弹击中了泰国境内的加油站及民众聚集地,造成了大量平民伤亡。然而,柬方则坚称,是泰国军方首先越过边界开火。紧接着,泰方展开报复性打击,于当地时间上午10时58分,泰国空军出动F-16战机,对柬方的两个军事设施进行了精确轰炸。根据双方的统计,这一轮的边境冲突已经造成了两国超过百人死伤,十多万民众被迫撤离至安全地带。

此次冲突背后,不仅仅是军事摩擦,还有着复杂的历史政治恩怨。早在5月28日,泰国与柬埔寨就爆发过一次小规模的交火。泰国总理佩通坦当时主动联系柬方总理洪森,表示愿意寻求和平解决边境争端。然而,洪森却意外地将这一通话的录音公开了,录音中披露了泰方愿意赔偿并向柬方道歉的内容。这一信息的曝光让佩通坦在国内政坛遭遇重创,最终于7月1日被迫停职。新上任的泰国代总理普坦则改变了政策,采取了更为强硬的立场,并授权军方在必要时可越过边境打击柬方。这一变化标志着泰国对柬埔寨政策的转变,显然从软化向鹰派倾斜。

然而,军事冲突并未停止,经济战也随之展开。自7月24日起,泰国政府宣布关闭所有与柬埔寨接壤的陆路口岸,所有货运、旅游和人员通道都被全面暂停。柬埔寨大量依赖泰国市场的农产品无法出口,泰国的这一举动直接切断了柬埔寨的物流供应链。据柬方统计,仅在7月下旬,超过三万吨农产品因口岸关闭无法出口,部分工厂因原料无法运输被迫停工,甚至电力价格因燃料短缺而上涨近30%。民众的生活成本急剧增加,蔬菜价格翻倍,造成了边境地区居民生活的严重困境。

在此情况下,洪森不得不寻求外部支持以维持国家的稳定。于是,7月25日,柬埔寨外交部召开紧急会议,召见了中国、美国及其他多国驻柬使节,向他们通报边境冲突情况,并重申柬方坚持和平解决争端的立场。表面上看,这似乎是一次多边通报,但从通报内容及后续行动来看,洪森的真正意图是寻求中国的支持。中国不仅是柬埔寨最大的投资国,而且在基础设施、能源、制造业等多个领域进行了巨额投资。此外,中国在东盟内部的影响力稳固,具有较强的调解能力。

洪森深知,美国在东南亚的影响力主要集中在泰国和菲律宾等传统盟友,当前局势下,美国不太可能站在柬方的立场上。因此,洪森认为,中国不仅有能力介入,而且能够在不让柬埔寨失面的情况下,提供有效的支持。这便是洪森在军事、经济及外交三重压力下,最终选择向中国求助的原因。

面对柬方的请求,中国并没有直接介入调解,而是通过东盟机制提出了一个“东盟方式”来推动解决此次冲突的方案。7月25日下午,中国外长王毅在北京会见了东盟秘书长高金洪。在此次会谈中,王毅没有直接批评泰国,也没有明确表态支持柬埔寨,而是提出了一个关键词:“殖民遗留问题”。他指出,泰柬冲突的根源可以追溯到法国殖民时期草率划定的边界线,从而将问题置于历史维度进行探讨。随后,王毅表示,中国支持东盟轮值主席国马来西亚牵头调解,并通过东盟的方式推动和平解决边境争端。

2025年,马来西亚将担任东盟轮值主席国。马来西亚与中国的关系稳定且具备一定的调解能力,而其作为东盟成员国也能避免引发泰国或柬埔寨的强烈反应。因此,中国这一策略既有效避免了直接介入,保持了自己的中立立场,又确保了在东南亚事务中的影响力。此外,这一做法也能阻止美国、日本等外部力量插手东南亚的事务,进一步巩固中国在该地区的领导地位。

虽然泰国初时拒绝了第三方调解,但在中国与马来西亚的双重压力下,泰国外交部在7月26日转变态度,表示“原则上接受调解”,但仍要求柬方表现出足够的诚意。中国坚持通过“东盟方式”解决问题,实际上是出于对澜湄合作及区域稳定的深层考虑。泰柬冲突不仅造成了人员伤亡和大规模的边民疏散,还可能影响到澜湄经济走廊、泰柬产业园等多个关键项目。如果冲突持续下去,供应链中断将对中资企业在柬埔寨的出口型工厂产生严重影响,因此,区域的稳定性至关重要。

从这一系列复杂的外交博弈中可以看出,中方的策略并非单纯地选边站队,而是在稳定区域局势的同时,通过“东盟方式”有效控制事态发展。通过这一巧妙的调解方法,中国不仅避免了被卷入泰柬冲突的直接对抗,还在区域事务中保持了足够的影响力,并在潜移默化中推动了区域和平的实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