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570p241

普京不想再打了,俄军打下来的领土,足够给1亿俄罗斯人一个交待 三年过去,乌东乌南

普京不想再打了,俄军打下来的领土,足够给1亿俄罗斯人一个交待 三年过去,乌东乌南已经变天,克里米亚的模式被一口气推广到了卢甘斯克、顿涅茨克、扎波罗热、赫尔松。一张地图摊开,从亚速海到黑海北岸,从东线战壕延伸到敖德萨门口,乌克兰的半条命已经被切下来。 现在的普京,一边喊“谈判”,一边加固工事,派兵驻点,卢布进去了,俄语教材进去了,天然气线路也改了口径。这不是停战,这是冷处理,是用时间把战争变成事实,用事实压出合法。 说白了,他不是不想打,而是不需要再打。 这场战争从一开始就不是为了征服整个乌克兰。前几轮攻势不过是把筹码摊大,能拿多少算多少。真正有价值的地带,工业核心、农业腹地、出海通道,已经装进了口袋。剩下的,多一寸少一寸,不值再耗人力。 普京需要的,不是彻底击垮基辅,而是能向国内交差的“胜利”。 这一仗如果停在今天,对他来说,就够了。 打不动了?不,是打够了 普京不是忽然心软,也不是军力撑不住。他只是算清了账——三年兵推,几十万伤亡,制裁下的经济还能喘气,但不能再浪费。既然已经拿到了能让地图改色的成果,就该见好就收。 关键是,国内情绪也已经被调动到顶点,“反西方”“收复失地”的叙事从克里米亚延续到顿巴斯,一整套话术已经写进课本和新闻联播。 他只要把这些地守住,让卢布能流通,让当地人办到俄罗斯护照,让学校挂上新教材,就够了。对内,是“成功收回祖国失地”;对外,是“愿意谈,但有前提”。 而这前提,就是:我拿到的,你别想让我吐出来。 这不是和解,是要挟。 西方不敢动手,乌克兰动不了手 现在的问题是,世界怎么看这一切。 乌克兰不会认,这是毋庸置疑的。泽连斯基从头到尾的基调都是“全境收复”,哪怕只是姿态,也必须摆出来。真正认输,就等于政权崩塌。 西方也不认。嘴上说得义正词严:制裁不会取消、俄罗斯必须撤军、乌克兰边界不可被篡改。 可除了口头声明,还能做什么?派兵?不敢。给更多重武器?犹豫。援助迟缓,批次变小,附加条件越来越多,说穿了,乌克兰不是北约成员,他们不会为基辅掀桌子。 普京看得明白。只要西方不真动手,那这仗,就能拖着。时间站在俄罗斯这边。拖到注意力转移,拖到国际舆论疲劳,拖到“大家都默认了现状”,那就是另一种胜利。 这才是普京现在在做的事——不是打赢战争,是拖成和平。 最危险的是:这种方式可以复制 问题不在于乌克兰打输了多少地,而在于俄罗斯打赢了什么方式。 从一开始,用“保护俄语居民”作借口,用“反纳粹”作外衣,然后打下来、建机构、改护照、通货币,最后再喊谈判。等世界反应过来,事实已经站稳,现实已经形成。 国际社会讲的是规则,俄罗斯玩的却是现实主义。谁能占得住,谁就能改规则。 这种打法如果被默认,一旦复制,后果是什么?哪一个地区冲突不可能被照搬?今天是乌克兰,明天是谁?格鲁吉亚、摩尔多瓦、波黑、巴尔干,还有台海? 如果“我不打了,但我不还地”这套逻辑成立,那国际秩序根本不成立。 现在的国际社会,就是在试图用规则管住拳头,而拳头已经打到桌上。 战争的交代,真这么交得过去? 普京说给俄罗斯人民一个交代。从战场上看,确实有得说。但从账面上看,真的是交代,还是扯皮? 几十万青年死在东线,人口加速老化,教育医疗被抽血供给军工,卢布硬撑,能源出口砍价处理,国家信用扫地,资本出逃,科技脱钩……这些代价,不是换了几个州名就能抵消的。 俄罗斯靠石油气喘一口气,靠中国和印度拉点订单,但这都不稳。一旦战争长期冻结,西方制裁体系常态化,俄经济根基就开始断层。 而国内呢?普通人不傻,只是暂时服从。他们可以认这场仗是“自卫”,但未必能长期忍物价、忍物资短缺、忍孩子上不了大学,忍下去的不是爱国,是没得选。 乌克兰不会忘,西方不会松,俄罗斯内部不会永远安静。 你可以收兵,但不能收回战争的代价。 战争没有结束,它只是换了种状态悬着 现在的局面是:俄不撤,乌不认,西方不动。前线不打,后方不退,一场消耗战变成了一场比耐心的政治拉锯。 如果不出大变数,这仗很可能就这么挂着,十年、二十年,直到谁撑不住,或者下一次战争。 这是最糟糕的情况——战后没有和平,战争也没停。 地图上多了几块俄控区,账上多了几万个家庭的伤痕。这不是结束,这是一个待办事项,一颗随时可能复燃的地雷。 如果这都能叫“交代清楚了”,那世界的门槛,是不是低得过分了点? 参考资料: 《普京称愿意就乌克兰问题谈判 但前提是乌克兰放弃加入北约》新华社 《俄乌战争长期化,西方军援逐步收紧》南方日报